△袁隆平在2014年世界種子大會上接受采訪。新華社發
探索,永無休止
作為袁隆平的親授弟子,湖南省農科院副院長鄧華鳳說,在袁隆平的書房里,掛著一首他自題的小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自然探秘永無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當盡頭。
鄧華鳳介紹說,袁隆平老師從1960年7月發現一株天然雜交水稻開始雜交水稻探索,到2021年5月仙逝,從事雜交水稻研究整整60余年,人生歷程就是一部雜交水稻發展史。
上世紀50至60年代初,雜交水稻是世界難題,誰都不敢輕易觸碰。國際學術界對水稻是否有雜交優勢表示懷疑,也對制種難度感到畏懼。美國、日本等國都不得不放棄對雜交水稻的研究。當時的袁隆平,是湖南省安江農校一名普普通通的青年教師,既沒有名氣、地位,也沒有經費、設備,更沒有科研團隊,有的只是敢為人先、敢于“碰硬”的勇氣。
1960年,袁隆平發現了一株“鶴立雞群”的水稻。他喜出望外,如獲至寶,但等到第二年播種抽穗,“鶴立雞群”的優良特性卻沒有再出現。袁隆平非常失望,同時又有希望。他認定,這就是一株“天然雜交稻”;他更認定,水稻也有雜交優勢,而且通過科學研究,一定能夠揭示和利用這種優勢。
于是,他開始向科學高峰艱難攀登。1964年,他找到第一株雄性不育株。接下來的好幾年,他和助手們南來北往,先后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實驗,但還是沒有獲得滿意的結果。
當時農學界的某些權威專家認為“水稻沒有雜交優勢”,發出“三系三系,三代人搞不成器”的預言。但袁隆平偏偏不信邪,堅持扎根田間地頭,另辟新路,百折不撓,憑著敢于挑戰權威的創新精神,終于在1973年成功地實現了三系配套。
在袁隆平的指導下,1987年,首次在秈稻中發現溫敏核不育材料,育成世界上第一個秈型水稻溫敏核不育系安農S-1,建立了溫敏型兩系法雜交水稻應用技術體系,開創了水稻等作物雜種優勢利用新途徑,促進了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的發展。
1973年,袁隆平帶領助手實現了雜交水稻的三系配套,但令人遺憾的是,最初試種的雜交稻,增產優勢只表現在稻株的莖葉上。這時有人嘲笑說:“可惜人不吃草,不然雜交水稻還是大有發展前途的?!泵鎸涑盁嶂S,袁隆平毫不氣餒,帶領大家及時改進技術,實現了稻谷增產優勢。然而好事多磨,制種產量低的難題又出現了。袁隆平鼓勵大家再接再厲,研究制種技術。經過兩年多的共同努力,團隊終于解決了制種難題,使三系雜交水稻在世界上率先成為生產實用技術。
1989年7月底,長江中下游出現了一場罕見的異常低溫,導致當時所謂的光敏不育系在長日照條件下都恢復可育,所有兩系法先鋒組合的制種都失敗了。實踐證明,農墾58S和安農S-1的育性轉換都受溫度影響,由于自然溫度變化非常頻繁,不能人為控制,商業化應用難度非常大??萍冀绾凸芾聿块T對“兩系法”能否應用于生產產生了質疑,部分學者和管理工作者放棄甚至反對對“兩系法”的研究和應用,研究陷入低谷。
據鄧華鳳回憶,面對如此困境,善于創新的袁隆平卻樂觀地認為出現這樣的低溫天氣能夠暴露問題,正好可以推進研究的深化。于是他帶領團隊反復探索。研究發現:7月中旬到8月下旬,長江中下游沒有出現過連續6天低于23.5℃的天氣。因此,他提出選育出不育起點溫度低于23.5℃的實用光溫敏不育系,這是“兩系法”育種的關鍵,從而為“兩系法”研究指明了方向。
正是在這一理論指導下,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培育成功,并大面積用于生產,平均產量比三系法增長5%-10%,再創東方新魔稻。
隨著三系、兩系法研究的接連成功,袁隆平又瞄準了世界水稻研究領域另一個重大難題——培育“超級雜交稻”。
1989年,國際水稻研究所公布了他們的新株型,也就是超級稻育種計劃的超高產株型,而袁隆平認為該株型存在“庫大源不足”缺陷。他一直在思考,雜交水稻要實現超高產,理想株型應該是怎樣的呢?袁隆平設計了許多不同類型的株型模式,都不是很滿意,很難形成能夠指導研究的株型模式。直到有一天,袁隆平到江蘇省農科院鄒江石老師的試驗田考察,看到培矮64S/E32的試驗田,他思如泉涌,思想火花不斷閃現——這不就是我日思夜想的、超高產的理想株型嗎?返湘后,袁隆平立即設計出了超級雜交水稻的理想株型模式。
在這一株型模式技術路線的指導下,我國超級水稻的研究捷報頻傳。2004年第二期800公斤的育種目標實現后,時年74歲的袁隆平又開始900公斤的研究;900公斤實現以后,2012年82歲的他又吹響了向1000公斤目標攻關的號角;1000公斤實現后,2014年84歲的他又開始向1100公斤的目標沖刺;1100公斤實現以后,2018年,88歲的他又開始向1200公斤的新高峰攀登。
鄧華鳳記得袁隆平說,“有生之年,我要實現大面積20噸/公頃,即畝產1350公斤的目標,我很有信心!”
在1200公斤目標有望實現的基礎上,2020年已經90歲高齡的袁隆平又提出了更高、更難、更新的沖擊目標——就是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雜交水稻和耐鹽堿水稻,確保我國雜交水稻持續領跑世界。在袁隆平的主持和指導下,第三代超級稻和耐鹽堿雜交水稻研究已取得可喜的進展。
“探索,永無止境地探索,這正是袁老師創新精神的寫照,這也是我國雜交水稻技術一直領先于世界的原因所在?!敝袊r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合成說。
夢想,改變世界
鄧華鳳說,60多年中,袁隆平把原本被認定為沒有前途的雜交水稻技術,變成了影響世界的科研體系。
“袁隆平把發展雜交水稻,讓所有人遠離饑餓,造福世界人民作為他畢生的追求?!敝袊こ淘涸菏?、農業農村部黨委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評價說,袁隆平同志胸懷國家糧食安全使命,開展農業科技攻關,是當代科學家的典范,是我國農業科技界的一面旗幟,也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杰出貢獻者。
水稻育種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說,袁先生的一生是心系世界、造福人類的一生,袁先生一生追求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兩個夢想,把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為畢生事業。為了實現這一宏愿,在我國累計推廣雜交水稻90億畝、每年增產稻谷可多養活8000萬人的基礎上,他長期致力于雜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雜交水稻已經在越南、印度、巴西等國大面積種植,平均每公頃產量比當地優良品種高出2噸左右。
“記得4年前,袁先生問我最近在干什么,我說很累,干不動。袁先生問我多大年齡,我說我五十五歲,袁先生說人到五十五,猶如出山虎。我當場就把袁先生這段話寫在了紙上,現在放在我的書房里面。先生去世后,我為先生寫了一副挽聯:野生稻、雜交稻、超級稻,大國糧倉賴先生之力;三系法二系法一系法,世界目光仰先生之風?!卞X前說。
“袁先生的雜交水稻研究成功之后,并沒有把技術封閉起來,而是向全世界推廣?!比珖f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原副院長萬建民說,“他胸懷整個國家的糧食安全,把國家的重大需求作為科學家的首要任務?!?/span>
傳承,惟實懷真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袁先生留給世界的不僅僅是雜交水稻,也不僅僅是超級稻,更是一個農業科學家不斷創新、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和造福全人類的偉大胸懷,是我們所有農業科技工作者應該學習,也應該具備的優良品質?!卞X前說。
“20世紀60年代,大家都認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交優勢,但是在袁先生帶領的科學家努力之下,實現的水稻雜交優勢的產業化。當湖北發現了光敏感水稻和溫敏水稻,實現由三系變兩系,這就是一個技術的重大革新。但是由于光敏受環境因素的影響,使得在生產上經常會出現一些問題。大家都認為不可能的事情,在袁先生的帶領下,兩系雜交稻得到大面積推廣,其實就解決了制種的關鍵問題?!比f建民深情回憶起自己親歷的故事:“1997年,我問他以往兩系的稻谷都是要打擺子的,為什么現在不打擺子?他告訴我,我們用冷庫的冷水灌溉,使得溫度能夠比較好地控制,那個時候讓我對袁先生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超級稻高產、高產、更高產,是袁先生一生的追求。每一次的實現,袁先生都讓我們親自參與學習見證?!?/span>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胡培松說,大家都知道雜交水稻突破了傳統理論,對科研人員來說,袁隆平能夠突破傳統理論的束縛,培育出雜交水稻,對于我們年輕的一代科研人員意義非常重大。
“有一句話我經常講,我們那些顛覆性的技術都是被一些所謂的專家否定掉的,我想我們要突破一些傳統的理論,進行科研創新?!焙嗨烧f,“袁先生有兩個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的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中國水稻研究所要進一步按照院里學習袁隆平精神的指示,特別是在科學家精神方面再努力,讓年輕科學家為糧食安全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span>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戴景瑞追憶說:“袁隆平當年就把他發現的雄性不育的材料分發給全國很多水稻育種單位,組成全國大協作的攻關團隊。因為他的無私,才順利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三系配套的成功,才有新組合、新品種不斷地涌現,乃至于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的雜交稻。為我國水稻的產業化、水稻米質的不斷提升作出了卓越的貢獻?!?/span>
“農業科技工作者要學習袁隆平惟實懷真的創新精神,雜交水稻的研究概念并不是中國最先提出的,日本先于我們國家,但是沒有做成。為什么雜交水稻只在中國取得了成功?這跟袁先生惟實懷真的創新探索精神是分不開的?!敝袊r業大學校長孫其信認為,“我記得有一次跟袁先生在中國科協開會,我們兩住一個房間,我向他請教。袁先生講起了當年雜交水稻最早制種的時候只有幾公斤的產品,大家覺得是笑話。一畝地只有幾公斤,這在當時怎么推廣?但是通過科學創新,解決了雜交水稻三系稻制種產量低的困難,這為后來雜交水稻的產業化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所以袁先生提出從三系雜交稻、兩系雜交稻,再到超級雜交稻,一生不斷追求、不斷創新,才實現了我們中國雜交水稻立足于世界的領先地位?!?/span>